網絡文學的興起讓閱讀變成了文字快餐,一章還沒看完就忘了楔子是什么;每一天都在制造和遺忘著一些二進制數據,再一次“重見天日”之時往往帶來的是“致命”的打擊;今天還在人人追捧的新聞,隔天已成昨日黃花,除了真真假假的唏噓什么都沒留下。
飛逝的何止是時間,還有互聯網的價值,一直從信息中汲取養分的互聯網發展變得價值不明。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比讓我們失去的究竟哪個更多?
謹慎互聯網的去價值化
1. 眼球經濟
互聯網時代也可以說是一個眼球經濟的時代,人們傾向于獲取新的事物信息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并且保證自己在人群中的談資和優越感。價值信息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創作和修飾,甚至于完整信息都會被拆解分離、無序整合以便于傳播。每一天你都在轉發有意思的內容,到最后真正記住的可能只是了了。信息的流通造就了互聯網時代,社交網絡的出現進一步帶給人們“時刻都在進步”的假象。人們的注意力被標題黨和眼球經濟內容奪走了,2011年中國人均讀書的4.3本中可能還包括了電子書、網絡文學等電子閱讀物,這讓過渡到互聯網時代的電子讀物的價值變得單薄。大量的推文、社交APP只為人們提供有吸引力的碎片化、快餐式內容,少量的學習成本卻讓你感到了博學,碎片化信息讓互聯網喪失了原有的高品質傳播價值。
2.公關熱點
在網上流行的“看完速7去速8”的段子,讓其兩天的時間段內在全國范圍達到10%的轉化率,這個數字讓PR們打足了雞血。
相信不久后又會形成以綜藝為主題的“跑男”、“花少”熱點。社會意識形態隨著90后的成長也在緩慢發生著變化,一代新人不喜歡循規蹈矩。成長于互聯網土壤的眼球經濟不僅加速了信息的更迭和傳播,也培養出了一群“博取眼球”,愛罵戰、愛嗆聲、愛撕逼的PR群體和一群愛看戲的人。就像此前小米和海爾的你來我往一樣,人們太喜歡看到兩個一邊扔錢一邊拉你入伙的人了,站站隊就有禮物拿,何樂而不為?最后就剩下送出去的獎品,可誰也不會去買產品。
每時每刻的熱點讓人們在接收信息,理解內容時并非采取主動姿態。被動即遺忘,被動接受的互聯網環境是容易讓人們形成抗性,產生感官疲勞的。人們不再主動地像從前一樣慢慢品味一段文字,熱點可以被公關們玩轉出轉化率,轉化率反過來刺激公關們制造更多的熱點。執著于熱點的PR們似乎集體走了一條歪路,放棄了對完整價值信息流通進行把關的使命。可悲的是這些熱點可能只是被被動遺忘的信息片段,速8的段子還會在下一場電影下一個情人節出現在微博頭條和朋友圈里。麻木者恒麻木,打雞血的還在打雞血。
3.信息高墻
越來越多的服務端因為消費習慣幾乎被壟斷,服務端的出路被局限于小眾垂直,但是由于垂直電商自身的局限以及信息爆炸時代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固定的可靠的平臺。碎片化、熱點化的互聯網傳播的信息在“信息高墻”下進一步喪失了價值,那些較為完整的信息內容在版權的保護下失去了流通機會,每個子集的內容被人為分割,讓互聯網的線出現連通阻礙。
人為的“瑪利亞之墻”或許比較容易被打破,但是科學的柏林墻卻在20世紀末被建立了起來。互聯網靠著信息流通實現了全球化,技術層面卻遲遲沒有進步。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科學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里信息科學,更加比不上20世紀60年代那些把人類送上偉大征途的科學發現。如今的互聯網分支移動互聯網存在的技術瓶頸把互聯網產業及其延伸的價值再次削弱,世界范圍內真正的科技創新團體實在是少之又有,大部分科研機構和創新公司只是在重復著模仿和碰運氣。
“數字遺忘癥”與失去了價值的互聯網
人們在使用著逐漸失去部分價值的互聯網同時,也在喪失自己的信息接收處理能力和儲存能力,現代社會超過承載峰值的信息很難在短時間內被人們的大腦內化讓人們只是左耳進右耳出。人們把大量信息塞進了二進制中去,這種分散的零散的信息很難被再一次找到并利用。簡單來說,人類的大腦被數字信息只是充當了一個把信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的流通環節中的一環。人們在互聯網技術一成不變、信息膨脹的今天,患上了“軟性數字遺忘癥”。
“軟性數字遺忘癥”又加劇了互聯網的“貶值”,信息的價值沒有在使用者身上發生化學反應,反而成了累贅。人們的一連串思考行為被互聯網切割了,聽過或者看過的信息并沒有被記住,等到你想再次喚醒那部分記憶的時候只能看到空洞的大腦。不是書到用時方恨少,而是書到用時始覺無。互聯網的去價值化導致了數字遺忘癥,數字遺忘癥讓人們轉而回到原始的紙筆時代以保證思維的連續性,沒有人參與的互聯網就像一座虛有其表的數字空城。
就個人來言,忽略前期的有序整理,即使是經過歸納分類的照片、文字數據,在需要某一特定文件時的尋找也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更不要說文件隨處亂放或者胡亂命名了,在一個個文件夾翻找一樣東西的難度堪比在蜂房迷宮中找到逃出的鑰匙一般,慶幸的是電腦為你解決了找到鑰匙后怎么出來的問題。這種遙不可及的距離讓我懷念起一本被翻出來就可以觸摸到質感的老照片。
除了“軟性數字遺忘癥”之外,意義多元化的互聯網還在蔓延著一種“硬性數字遺忘癥”。在大數據已成定局的時代我們需要想想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交給0和1真的好嗎?其中個人隱私的問題,人們開始注意到數字遺忘權的重要性,谷歌的一項自動啟動匿名瀏覽模式甚至獲得了專利,不過這個問題涉及到更廣層面的探討。
人們對數據統計和分析事實上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而是更加傾向于個體的數據整合和最終呈現。大量的數據需要被存儲,這讓人們患上“硬性數字遺忘癥”的幾率又增加了。就像我們大量的瀏覽歷史等數據信息很難被完整保存、呈現,去找上個月的一個搜索記錄可能會花費你相當多的時間(如果你想的起來關鍵內容的話)。前面有提到,人們好像把自己的記憶全權交給了互聯網環境下的數據存儲設備,但是數據的存儲也是有極限的,個人信息被全盤接收的信息卻不能被完全呈現,信息的價值在“硬性數字遺忘癥”中損耗流失了,互聯網也隨之“貶值”。
人類是一個需要記錄的物種,這也是社交性動物的一種需求。不僅是中國地區的博客,世界范圍內曾經代表新興文化的個人記錄類網站都在萎縮,你只要一搜索,各種部落格、微型博客、生活日記甚至打卡記錄的網站、APP比比皆是。紅極一時的飯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被認為是微博鼻祖的它卻在2009年7月7日被關閉,用戶也隨之樹倒猢猴散,而在互聯網應用中產生的信息也被遏止甚至停止了生命力。這與人們的獲取信息習慣的改變關系很大。你無法把大量數據在短時間內煉化或者整體搬移,一旦“硬件”消失,所有的記錄信息都會被付之一炬。更不用說選擇了小眾化記錄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硬性數字遺忘癥”,一旦運營者無法支付網站或者應用的服務器費用,隨著服務器關閉所有記錄的信息都會被抹滅。“硬性數字遺忘癥”強制性讓人們遠離了互聯網,互聯網也因此失去了存在意義。
最后再講一個小段子,曾經看過有一個手機端的養成類APP應用在準備關停服務器時發現竟然還有個位數的活躍用戶,于是運營者決定有使用用戶一天,服務器運行一天。這看上去是一個很有愛的故事,但是又有幾人可以真正為了用戶而把錢燒在沒有回報的產品中?寥寥幾人的世界到底體現了多少互聯網價值?
顯然,把互聯網比作百足之蟲是不妥當的。但是,互聯網繁榮讓人們忽略了互聯網部分價值已經處于垂危狀態的事實。看似方興未艾的互聯網經濟實際上是非常脆弱的,有病就得治,就像我們不一定非要在股市大崩盤的時候才開始談謹慎入市的重要性一樣。